2004年01月11日
(網上轉載)
緣分 – 一個浪漫的詞彙。雖然,我們常常使用它,但若要你認真的想一想,你真的相信緣分的存在嗎? 我猜想,如果你有一點點科學概念的話,你是不會真的相信的。
緣分被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牽連,這種牽連或許包括前世,也就是所謂的前世因緣。說到前世可能就扯太遠了,我不想把問題稿的太複雜,我們就只限談今生就好了。
我們可以將這種牽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的緣分視做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在未來產生驅動某人與某個別人來產生某個互動關係。例如,有一天,你在擁擠的公館夜市與某人擦肩而過,在你滿腦子煩悶的情緒裡,一道閃光凝結了周圍寒冷的空氣,你們的眼神瞬間交換了一道特別的光芒,而後,你們個自消失在黑夜的人群中,只帶走殘留的餘光和短暫的遺憾,不多久,也逐漸黯淡而消失了。光芒、遺憾、記憶都消失了,但是,你們卻締結了一道緣分的牽連,這道牽連會在將來引導你們再以某種形式重新相會,或轉強或轉弱或轉成別的形式,直到有一天,在你不斷忽視它之後,完全消失。
如果你有一點科學常識,你會發現,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可以支持這種浪漫的聯繫力量的存在。如果你只有一丁點科學常識的話,你很可能會這麼認為。事實上,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的科學常識再多一點,你或許就不再這麼肯定了。
這個故事必須從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三次辯論談起。依據量子力學,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個粒子在某時間 t 的速度與位置。依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如果你測出它的速度到達無限精確的地步的話,那麼,你對它的位置的測量就會到達誤差無限大的地步。反之亦然,因為兩者的誤差相乘等於(或大於)一個常數。
愛因斯坦始終無法接受這種看法,因為它一生尋找完美的科學理論企圖把握宇宙間所有的變化。他不認為這種不完美的理論能夠真正描述宇宙的真相。因此,在量子力學最初發展的數十年間,一直如臨大敵的有著愛因斯坦不斷企圖證明它是錯的。第一次愛因斯坦敗了。敗的很徹底,在該量子力學國際會議上,當他的反證剛提出沒多久就被量子力學的支持者反駁了。幾年後,在另一個量子力學國際會議上,愛因斯坦又提出了一個反證,這個反證當場令所有量子力學的支持者啞口無言,當天大家默默的離開了會場,但是,隔天,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上演了,量子力學學派又再度反駁了愛因斯坦,而且使用的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令愛因斯坦只得坐在那裡苦笑了。
許多年之後,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想像的實驗來反駁量子力學:
讓一個成對粒子分裂往兩邊射出,我們可以精確的測量 A 粒子在時間 t 的位置,也可以精確測量B粒子在時間 t 的速度。藉由 B 粒子的速度,我們可以算出它的能量 X ,已知該成對粒子的分裂能量為 W , 則 W-X = Y ( = A 粒子的能量), 那麼我們就可以由 Y 算出 A 粒子的速度,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 A 粒子在時間 t 時的位置與速度。除非 A 粒子與 B 粒子能互相干擾,但是因為粒子的運動接近光速,若有作用力在不同方向飛行的兩粒子之間作用,則此作用力的速度大於光速,依據相對論,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量子力學是不正確的。
這個想像實驗並沒有直接否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但間接的指出量子力學無法把握事實上是可以把握的宇宙真相。在科學史上,我們認為這第三次辯論以平手收場。之後,愛因斯坦與量子力學的先驅們陸續離開世界的舞台。留下的是一個未解的問號。
隨著儀器與技術不斷的進步,到了八O年代,人類終於能夠將愛因斯坦的想像實驗變成真實的實驗。然而,這個真實的實驗不但沒有將該問號變成句號,相反的,它製造了更多的問號。因為該實驗發現:
A 粒子與 B 粒子互相干擾
一個愛因斯坦認為的不可能變成了一個真實的作用力。我們稱此為超距作用。意思是說兩物體可以在有段距離的兩端透過不明方式互相作用。近年來,許多的實驗證明這種超距作用的確存在。而且,它不受空間距離影響。許多科學家們相信,即使兩個粒子相距在宇宙的兩端,它們也可以以瞬間的速度互相影響。依照什麼方式? 目前沒有人知道。
當你們相互交換了一個特別的眼神時,或許,你們體內的某些粒子也產生了交流,這些粒子互相影響著,在不明的作用力下,或許,這些粒子會引導你們以另一種方式碰面。這就是緣分的力量。
超距作用的發現把緣分的不可能性轉化為可能存在的作用力。
誰說科學一定不浪漫呢?
} else { ?>
!三色貓!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