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7月25日
摘自am730,2006年7月25日刊
很多時都聽到有年輕人說,他們希望做到四十歲就可以退休。他們才離開學校沒多少時間,已急急期望可以退休,難道工作真是這麼令他們不愉快,以至他們都急於想擺脫它?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已超過八十歲,如果四十歲退休,豈不是還有四十年要活,那這四十年靠甚麼去生活?靠頭二十年的工作,可賺到六十年生活費嗎?因此,大部份打算四十歲退休的人,都不會如願以償。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覺升職及加薪的機會並不如想像中多,自己創業則不但有風險,而且還得比打工做得更辛苦,結果只好硬頭皮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邊做,邊埋怨。
對一般人來說,人生大部份清醒的時間,其實都是放在工作上,工作可謂是人生的主要組成部份,工作不快樂,人生也不會快樂。只有在工作中也能找到樂趣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不想返工,仍要返工,整天等放工,望放假的生活,其實是很可悲的。然而,都市人大部份都是不太喜歡返工的。造成這樣心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努力不一定可以得到合比例的回報,使人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其二是分工太細,使工作的人自己也弄不清楚這工作究竟有甚麼價值?
初出社會工作的人,一般都會在工作上較為搏殺,以為上司會因此加自己人工,誰知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工資的多少,主要取決於人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個人努力可以導致的改變,幅度不高。久而久之,打工仔就會發覺,無論自己多努力,老闆也只會按勞工市場的平均價來報酬自己。既然額外的努力不一定可以獲得額外的報酬,人們就愈來愈吝嗇自己的工作表現,不想做出突出成績益了老細。在這樣的心態下工作,很難會做出成績,做起來也不會快樂。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分工已愈來愈精細,工作與生活的關係異化。在狩獵社會,工作的目的明確,就是要獵物,解決肚餓問題。因此,發現獵物的時候,心中就暗暗高興,追逐獵物的時候,一定全力以赴,獵得獵物的時候,一定會興奮莫名,因為可以立即大快朵頤。
這樣的心情,很難在現代人工作的時候出現。朝早就不想起身返工,未工作已感到煩厭,工作時則找機會偷懶,不肯全力以赴,因為工作的成果並不完全屬於自己的。至於工作的內容,更不容易與生活拉上關係,它只屬於老闆的事業中的一項分工,有時工作人員可能連這項分工的需要性及功能也弄不清楚,工作只是一種交差,內裏不含工作人員自身的意願,那工作起來根本不可能有勁頭。
以上所說的並非個別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普遍趨勢,亦是現代人快樂不起來的原因。
} else { ?>
MickeyForeverFriend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