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14日
2009年7月14日於網上Recruit刊登
大家有否試過,當別人與自己的看法不同,因而感到受威脅,於是本能進入戒備狀態,準備還擊?這種慣性反應不但有礙溝通,還會影響人際關係。看看Amy的例子,可更了解箇中原因和改善方法。
Amy因屢次與客戶發生衝突而遭投訴,但當上司給予工作意見時,Amy總顯得很不耐煩,甚至反駁;Amy與其他同事的關係也不理想,合作得很不愉快。人際關係不佳,除影響Amy的工作效率,也令她感到要孤軍作戰,情緒低落,工作難以獲得滿足感。Amy應如何打破慣性的溝通障礙,工作保持良好人際關係呢?
戒備狀態預備還擊
與人相處,我們傾向接觸一些與自己價值觀及想法一致的人,當別人與自己的看法不一樣,我們可能會感到受威脅,然後本能地進入戒備狀態,隨時預備還擊。我們可能會和Amy一樣,因感到被威脅而變得不滿或憤怒,但假如我們立即與對方劃清界線,溝通便會變得困難。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溝通模式不恰當,慣性的自動反應仍會在我們感到威脅時出現,從而阻礙溝通。
溝通過程不簡單
其實,溝通過程不如我們想像般簡單直接。從我們接收對方信息,至作出回應之間,還有幾個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步驟,包括感官、過濾、理解及感覺。在我們不為意的情況下,這些步驟會自動和慣性地發揮影響力,左右我們的回應。例如,當上司給予Amy工作的意見,Amy會感到上司說話的語調和態度很不友善(感官),她同時會根據自己過往經歷和信念(過濾),覺得上司給予意見是反映她工作表現不理想,對她構成威脅(理解),Amy因此感到憤怒(感覺)。
溝通保持覺察
要重奪溝通的「控制權」,我們可嘗試不因循本能反應,與人溝通時保持覺察,留意我們的反應如何被自動化的感官、過濾、理解及感覺影響,然後嘗試選擇作出更有效的回應。此外,要提高覺察力,時刻保持覺察,可以從覺察呼吸開始,把意念放在呼吸上,覺察與人溝通時身體的感覺、感受和想法,問問自己的想法是否客觀和合理,思考以下問題:想作出的回應是否真的非說不可?這真的是我要說的話嗎?我要說的話對自己或他人有益處嗎?會否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痛苦或傷害?
先息怒 後回應
假如經過覺察和反思後,認為想作出的反應是必須的,也應避免在大家情緒不平靜時說出來,以免因憤怒和不理智而阻礙了溝通。當我們覺察自己怒火正在冒升時,首要冷靜下來,讓怒氣逐漸平息,在事情還未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前離開現場,或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呼吸),幫助自己「降溫」;亦可透過「靜觀減壓」練習進行覺察訓練。這樣,你會發現怒氣會慢慢消失,能夠有效地處理事情。
別再被自動化的溝通模式傷人害己,嘗試打破以往待人接物的模式,與人溝通時保持覺察,作出更有效的回應吧!這樣,不但人際關係更佳,工作滿足感也更大。
作者:翁婉雯,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全人發展中心」是一所心理學專業機構,運用科學為本的心理學知識、方法、科技及產品提升全人素質。通過全方位(Total Solution)專業心理學服務,我們為個人增進身心健康、為家庭強化家人關係、於學校推動全人教育及協助工商業機構創造卓越業績。
網址:www.ican.com.hk
資料來源:http://central.recruit.com.hk/central/full_article.jsp?lang=big5&category_issue=FRI&article_id=9093
} else { ?>
MickeyForeverFriend 只跟部份人分享這資訊。